daily-2021-06-0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

2021-06-06 22:24:59 下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

经过了阴雨连绵的长沙,迎来了难得的好(热)天气,总之长沙这天气都适合宅家里。

所以,周末这两天除了周六上午带橙子去看牙医,其他时间都窝在家里补觉和带小原子。

话说,明天将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,看群里好几位同事的儿子都将赶赴考场,祝各位高考学子们都能超常发挥,考出满意的成绩。

高考是大部分人改变命运的一次难得的机会。掐指一算,距离自己高考已经过了16年,我大概是全国屈指可数的没复读过,却参加过两次高考也就是拥有过两次改变命运机会的幸运儿吧。可惜机会都被我给浪费了,在普通人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
有一个说法我深以为然,忘记出处了,说的是大部分人一生要经历三个顿悟阶段。一是发现父母是普通人,二是发现自己是普通人,三是发现自己儿女是普通人。

我现在就处于第三个阶段,我育儿的目的,不是为了让他们出人头地,而是希望尽我所能,发现和遵从他们的天性,陪伴他们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。

回归正题。

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。

这本书不长,读起来也很流畅,豆瓣2.47万人给出了8.6的高分,主要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蛤蟆先生,通过和心理医生苍鹭的十次心理咨询下,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。而作为读者的我们,在见证过程中,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定的治愈。

我是2个多月前看的这本书,当时写了一个简短的读后感,并在前段时间给一位说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的朋友推荐过。
今天再次推荐给大家,源于我的一个书友群里网名叫“草根阶层”的读后感分享,我觉得他的读后感(转贴在本文末尾)特别棒,很值得成为以后写读后感的模板参考。我的读后感跟他的比起来真是相形见绌。他看书时比我思考深入得多,他能结合自有知识和现实情况举一反三,并调整接下来的行动,而我还停留在书本内容本身,而他已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。

下面把两个读后感贴出来大家感受一下,因为有关键情节透露,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建议可以先看看书本,保证不会让你失望。读完我们还可以交流一下。

我的读后感:

我一直说要培养孩子成为人格独立的人,那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呢?

今天我看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这本书,好像隐约看到了道路。

蛤蟆先生在和苍鹭的对话中逐渐明晰。最初的蛤蟆对人非常依赖,就像个孩子对大人的依赖。他期望得到一个他过得不好的答案,就像孩子总寻求父母的认可那般。苍鹭没有给他依赖,总是把问题抛回给蛤蟆:“你怎么看,你的感觉怎么样?”。蛤蟆对此很生气,最后终于爆发了,就像一个与父母对抗的青春期少年,将情感的钟从依赖转到了发怒排斥的另一头,也就是反抗对大人的依赖。
当他通过对苍鹭表达自己的想法后,终于找到力量和勇气,开始成长了,在宣告对自己拥有主权那刻起,他开始独立行事了。

依赖-对抗依赖-独立

这个过程,不仅需要头脑去思考,也要情感去体验。虽然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,但要充分理解自我,唯有通过和自己情绪做连接,接纳自己,和自己和解,才能获得成长的机会。

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。

咨询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,育儿也是。

以下是书友草根阶层的读后感:

蛤蟆先生来自柳林风声,是那本书中我并不怎么喜欢的一个人物,因为很多事情,他做起来都觉得动机很奇怪,当时理解为文化差异和时代不同。在这本书中,我却看到了一个永远没有长大的孩子的苦恼,他很唯唯诺诺,但其实他内心也很愤怒,他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喜欢自我表达的人,这样的人是不是很矛盾,这样的人是不是也经常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呢,其实有些时候,我在自己身上也能看到一点蛤蟆先生。

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认为,人很大程度上的性格和命运是由4-5岁时对世界的感觉形成的。这本书应该也是这个理论的拥护者吧,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一段成长时光就是和自己的爸妈一起度过的,不要谈什么学校的教书育人,在进入学校之前,孩子应该养成的性格,情绪,习惯就都已经养成了,而这些才是一个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竞争的根本核心竞争力。

记得有一本书中提到过,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,就已经学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些原则:

  1. 有东西大家分享
  2. 公平游戏
  3. 不打人
  4. 东西放回原地
  5. 自己的事情自己先管好。
  6.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。
  7. 对别人造成了伤害要诚心道歉
  8.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。
  9. 上完厕所冲水。
  10. 吃健康的食物
  11. 生活中要保持平衡
  12. 每天睡个午觉。
  13. 外出进入社会,要注意来往车辆,要和朋友在一起。
  14. 记得奇迹也会发生,记得我们都会死去
  15. 永远保持好奇,永远多观察

除了这些由成人给孩子们设立的准则以外,我们自身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,其实更大,会导致他们形成自己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,而这种看法要比上面的准则更加深入他们的内心,如此深入,以至于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记得。

个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非常艰深的学科,因为人心似海不是么,但个人心理学又特别值得每个人去学习,既可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,也可以是为了能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更好的人生。这么复杂的学科,可能一时半会也无法学完,这本书应该就是截取了其中两个重要的知识点,但仍然能够给人当头一击似的觉醒感觉。

第一是人生的三个自我状态,以及这种自我状态产生的原因,和在这种自我状态下的行为模式(游戏)。三种状态即儿童自我状态,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,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状态中变化,但真正能实现自我成长的,只有成人自我状态。这是因为,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下,人会条件反射性地作出行为和情绪反应而不需要经过思考。而在成人自我状态下,人是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行事。能计划、考虑、决定、行动。处在这个状态时,我们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,不再被脑子里的父母的声音所驱使,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,能基于事实来行事。

第二则是人生作标,按照我好,你好,我不好,你不好四个元素的组合,把人生分成了4个作标,你自己处于哪个坐标,决定了你的人生态度。大多数人处于某种坐标而不自知,但是却在无意间自证预言,用自己小时候形成的世界观来强化自己的坐标系。处于我不好你好坐标系中,往往就处于儿童自我状态,处于我好你不好坐标系中,往往处于父母自我状态,而且是挑剔型的父母自我状态。处于不同状态下,会玩一些心理游戏,比如办公室里经常看到的那种推脱派。

这两个知识点真的点亮了我的大脑,但的确只是点到为止,并没有更加深入进去,而且可能由于篇幅所限,有些点也没有都覆盖到,比如儿童状态,有自然型也有适应型,父母状态有挑剔型也有养育型父母状态,人生作标也有一个我不好你不好的象限,这些都并没有完全的涉及到,需要我们自己做一些延申的阅读,但这也为下一步的阅读和学习指明了方向。

对于我个人来说,正处于孩子在4-5岁这个关键的时候,这本书让我意识到,作为一个父母,要能够做到:

  1. 鼓励孩子接受自己的情绪,比如害怕,比如愤怒,比如伤心和哭泣
  2. 要避免对孩子的斥责,防止他们产生那种我不好你好的情绪
  3. 孩子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,成年后就会成为他们最常有的感受,所以在基本情绪(快乐深情,愤怒,悲伤,恐惧),我们应该更多的让孩子感受到第一个。
  4. 面对父母这样的超级管理者,小朋友很难有其他选择,因此他们往往选择被迫顺从,这样的行为包括了同意,取悦,道歉和依赖,当我们发现孩子们有较多的这种行为的时候,就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了。

探索自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,但越往回看,越发现在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误区,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避免重蹈这种错误,所以我们越发需要让自己经常处于成人的自我状态,以这种状态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榜样。

2021年6月,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之一。


另补昨天6月5号的日记:

今天是芒种,现在的我们对节气越来越无感了。抱着和橙子一样求知的态度,我百度了下芒种的知识:

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,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75°时。芒种字面的意思是“有芒的麦子快收,有芒的稻子可种”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”。意指大麦、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,抢收十分急迫。晚谷、黍、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,故又称“芒种”。

春争日,夏争时,“争时”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。人们常说“三夏”大忙季节,即指忙于夏收、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。所以,“芒种”也称为“忙种”“忙着种”,是农民朋友的播种、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。

趁阳光明媚,赶紧为自己的今年、自己的未来,种下希望的种子吧。

作者: Carlxu

Carlxu Tag:90后、早熟、职业经历丰富、终身成长。 新进医疗行业的前程序员,现任职于某省级医疗机构信息中心。 早熟:3岁学前班、15岁上大学、23岁硕士毕业,24岁成家。 职业经历丰富:6年换了4份工作,体验了国企、民企、机关、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,拥有市级-省级-国家级机关内的工作经历。 读书成家早,那是听从家人安排。跳槽多,那是缺少职业规划。31岁这年,我成了两个娃的爸爸。 今后,我将和“大橙小原”一起,不断习得新技能、在一个领域深耕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终身成长为更好的自己。 感谢您对我的关注,很高兴能认识您! 让我们携手同行,体验未知世界的精彩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