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是如何变强的

人是如何成长起来,变得更加强大的?

原文链接

关于这个问题,不同的人会有自己的回答。

可能有人觉得:要经历挫折和失败,人才能有所成长;
可能有人会认为,人的成长,就是终身学习,不断地突破过往的自己;
也可能有人认为,只有经历尽可能多的事情,人才能真正得到成长……

这些对吗?都对。但我想从一个更底层的角度,来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。

从上大学的新鲜,到入社会的不适、到有所成的开悟,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。可以说,成长,就是不断用新的认知,打破旧的认知,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。

一、成长的本质是什么呢?

如果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自然演化着的、庞大复杂的系统,把我们的「心智世界」和「现实世界」区分开,那么可以说:

人变强的过程,其实就是「心智世界」对「现实世界」的拟合。

这是一切的基础,也是一切的根源。

二、什么是「心智世界」?

从我们刚出生的时候起,我们的大脑就在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:为这个世界建模。

什么意思呢?我们的大脑会通过外界的输入,来「猜测」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,这就是「心智世界」。然后,再通过对外界作出干预,获取反馈,来修正和调整这个「猜测」,让「心智世界」更加接近「现实世界」的真实样貌。

这个「心智世界」包括什么呢?具体而言,可以分为三部分:概念、规则,以及框架

概念,是我们对外部世界一切事物的命名。

概念是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基础,有了概念,我们才能对外部世界进行思考。

但仅仅有概念是不够的。在现实世界中,不同事物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联系起来,进行互动,这种联系的方式,就叫做规则。

规则既是动力,也是约束。

最后是框架。什么是框架呢?它指的是:我们的心智世界,由「已知」的部分,向「未知」的部分进行探索、尝试时,所遵循的一套思考方式。

这三者其实是紧密相连的:规则可以帮我们理解新情境,为我们提供「框架」,来思考和处理新的问题;而我们对新问题、新情境的处理方式,又可以反过来沉淀、提炼成新的「规则」,来丰富我们的心智世界。

而这些我们积累起来的规则和框架,我们会对它们命名,把它们归类、整理、储存好,来帮助完善我们的「概念」体系。

一个好的模式是什么呢?你的「心智世界」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,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,试图去拟合外在的现实世界,从中提炼出新的概念、规则和框架,来优化和更新旧的模式。

这就是一个成长的循环。

三、成长就是心智世界的迭代更新

我们一切信息的流入,都必须经过「心智世界」的解读;同样,我们,我们一切对外的行为,也都必须经由「心智世界」向外传播。

所以,如果心智世界跟现实世界不一致的话,我们就会陷入困境。

举个例子:许多人在阅读、学习时,总是会陷入一个陷阱:学习就是要务于精熟,我把东西全记住了,就是学得好。

这其实是不对的。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「考试」思维:一切都有标准答案,我要去「做对」我的答案。

这就是被过往的「规则」所束缚住了。他们没有意识到,学校跟社会是两套规则。这套在学校里适用的规则,在社会上并不适用。我们要追求的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融会贯通。

许多刚刚带团队的新手管理者,很难转变自己的角色,遇到问题仍然习惯自己上手,就是因为他们还保持着「执行者」的框架:我要把事情做好。

管理并不在于做好手头上一时的事务 —— 事务是永远都做不完的。管理的要义,是你能够培养起一支有力的队伍,来应对新的问题。这就要求你能够调整自己的思考框架, 从旧的模式过渡到新的模式。

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新情境、新问题,有些人能够更加游刃有余?为什么位于同样的起点,有些人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,找到自己的节奏?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更新自己的心智世界,去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。

这也就是「智慧」的特征。一个有智慧的人,并不在于记忆力多好、脑子转得多快,而在于,他能否时刻保持心态的开放性,快速地理解新的情境,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,让自己始终「做好准备」。

心理学家 Robert Sternberg 提出过一个「智力的三元模型」(Triarchic theory),其中就包括:处理新情境的能力(Creative intelligence),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(Pratical intelligence),以及分析能力(Analytic intelligence)。

所以,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,其实是什么呢?意味着他能够意识到:外部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。旧的心智世界、思维模式,也许已经不再适用了。我需要通过调整参数,来使我的「心智世界」跟新的外部世界,更好地拟合。

这种新的拟合,并不是摧毁重建,而是在旧的模式上进行优化,使心智世界能够「适配」更多样、更广泛的模式。

但是,我们一切获取到的概念、规则和框架,既拓展了心智世界的边界,同时也是束缚我们的牢笼。

在一个人的成长里,最可怕的,不是外部世界的变化,也不是冲击,而是心智世界的固化,不再生长。

四、让心智世界保持活力和生长的方法

分享几点简单的心得,希望能对你有用。

1. 非整合性:在心智世界中,容忍不一致信念的能力

  1. 旧模式:我们的心智世界,以某几条信念为中心,其他跟它们相抵触的信念,要么被曲解,要么被抛弃,以此来保证心智世界的平衡。
  2. 新模式:我们的心智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念,它们之间可能是彼此矛盾、彼此相悖的,但我可以忍受它们,任由它们独立存在,彼此颉颃,互相抵牾,无需整合。
  3. 训练方式:
    1. 当你接触到一个你抵触、排斥的信息时,不要急于摆脱它,先让它在脑子里转一转,思考它的合理性;
    1. 当你接收和关注到一个事物的某一面时,试一试去想象一下它的另一面;
    1. 不要依赖于旧的规则和框架,时刻做好心理准备,来「更新」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
2. 整体视角

  1. 试着摆脱位置的限制,去接触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。比如:如果你是跟事打交道的,不妨试着跟人接触一下;如果你是跟人打交道的,也不妨试着磨练自己对产品的眼光和品味。
  2. 如果你一直埋头于某个行业、某个位置,试着跳出来,从整个商业链条去思考,去寻找新的机会和切入点,从而提升你看待事物的视角。
  3. 遇到和发现问题时,不要孤立地看待问题,而是把问题放到整个系统里面去思考:问题的根源在哪里?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了问题的存在?

3. 多样化。

单一就意味着脆弱,只有提高多样性,才能同步提升自己的稳健性和反脆弱性。

无论是生活方式,思考方式,工作方式,职业生涯,还是资产配置,我都不推荐「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」,而是尽量去丰富自己的选择

学一门技能,培养一门爱好,发展一项副业,广泛涉猎别的领域……如果有机会,不妨多试试别的可能性。

4. 实验思维。

不单纯以成功为目的,而是以探索和思考为目的,最大限度地体验它、理解它、思考它,来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。

5. 连接一切。

我们目前所见所知的部分,只是世界这张庞大网络之上的一个小小的局部。我们觉得新奇的现象,总会有迹可循,有原理可以解释。而这些原理,又可以向下挖掘,进一步把更多的现象和应用联系起来,形成一个星罗密布的结构。

读后思考

我觉得我还不够强大,但庆幸的是一直在成长。

我很认可,而且佩服他,能把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律来极度抽象并接近本质,也就是概念、规则和框架。

那么我就对照文章的观点和推荐的方法,总结一下自己的优缺点,来优化更新自己的心智世界,指引下一步更好的成长。

我经常被领导老师表扬适应能力强悟性高,我觉得更多的是哎,等到了一个新环境,不能比较快速的了解环境的情况,然后调整自己的适应它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,然后不同的观点也能接纳和进一步的思考。

而做得不够的是,当我熟悉和基本了解了周围的世界后,我就容易止步不前了。我并没有当作一种体验和试验,更深入的去了解和钻研,就一直浮在了表面,而且没有及时总结,把前后进行联系,抽象提炼出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,为我所用。

总的来说,我的经历的宽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。不过,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只能找到重要的点去投入精力。

我想,这选择的智慧,要在以后的时间中再提炼再领会吧。

作者: Carlxu

Carlxu Tag:90后、早熟、职业经历丰富、终身成长。 新进医疗行业的前程序员,现任职于某省级医疗机构信息中心。 早熟:3岁学前班、15岁上大学、23岁硕士毕业,24岁成家。 职业经历丰富:6年换了4份工作,体验了国企、民企、机关、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,拥有市级-省级-国家级机关内的工作经历。 读书成家早,那是听从家人安排。跳槽多,那是缺少职业规划。31岁这年,我成了两个娃的爸爸。 今后,我将和“大橙小原”一起,不断习得新技能、在一个领域深耕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终身成长为更好的自己。 感谢您对我的关注,很高兴能认识您! 让我们携手同行,体验未知世界的精彩。

发表评论